网站标志
自定内容
  
导航菜单
轮播广告


新闻中心
 
文章正文
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的“问题意识”培养
作者:管理员    来源:广州市英东中学   发布时间:2010-10-25 15:12:10   

问题意识是指人类认知过程中,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、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,并产生一种怀疑、困惑、焦虑、探究的心理状态。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: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问题的起点,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、被动的思维。问题性思维品质能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,努力去解决问题。生物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,新课程理念的中心环节是探究,探究发端于问题。很多教师都有深刻的体会,对于教师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学生往往毫无兴趣,而对于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却兴趣盎然。能否有效地引导发现问题,提出问题在一定的程度上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,对于广大教师来说,这又是一个新课程。那么,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如何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?

营造自由的课堂教学氛围,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课堂教学氛围是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状态的综合表现,它是教师和学生集体相互作用构成的一种心理环境,它影响着课堂上师生的思想和行为、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。实践证明,消极、冷漠、沉闷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不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。因为它背离了学生的心理特点,造成了师生间的不融洽。学生往往会产生不满意、烦闷、厌恶、恐惧和紧张。相反,积极、民主、和谐、生动活泼的课堂心理气氛则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特点,师生、同学之间关系和谐,学生就会产生满意、愉快、互谅互助的态度和体验,在这种积极的态度和体验的支配下,学生就能充分发挥其自主性、能动性、创造性和开拓性。如:我在讲高中生物第一课“绪论”时,原来我的做法是“一支笔、一言堂”,在我讲课的过程中,认为学生根本没有必要提出问题,学生也没有机会提出问题,常期以往造成自己教学被动,后来我的做法是让学生“当老师”,让学生提前预习,上课时让一个学生到讲台上讲课,我在下面和学生一起听课并和学生一起提问,这样一来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一下就近了,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了,我在学生勇跃提问的同时,有意引导学生完成本课时的重点、难点,最后回到讲台简要地进行总结,一堂课在积极、民主、和谐的气氛中完成。因此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基础。

发扬教学民主,建立平等、和谐的师生关系,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。

青少年思想活跃、求知欲旺盛,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,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。然而,这颗种子能否萌芽,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。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主体性、发扬教学民主的今天,“师道尊严”仍蛰伏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,学生对老师既敬且畏,教师永远是正确的,对书本质疑、向老师发问,便是对老师不敬,便是没有好好听讲,换来的是教师的不屑、不耐烦甚至训斥,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,久而久之,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,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拉大了。相反,如果教师能民主、平等地对待学生,鼓动学生大胆质疑、提问,鼓动学生求新求异,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,不讥讽、不嘲弄,挖掘其可贵之处,保护学生的积极性,建立融洽、和谐的师生关系,这就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、水分、适宜的土壤,使其生根发芽、开花结果。

改革教学方法,精心设计问题情境,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手段。

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有赖于一定的知识基础、适宜的外部环境,还依赖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能,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,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,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。

教师可以通过高超的教学技能利用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

3.1 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,实物展示、实验等直观方法设置问题: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丰富的图、文、声、动画等鲜活的情境,多渠道地对学生展示生物的奥秘, 学生的多个感官受到刺激,思维活跃,问题火花由此迸发。并通过观察演示、动手实践等途径,直接地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、生理过程及现象,从中会产生诸多的疑问并对问题寻求解答的方法和技能。如在演示《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》实验时,可提问学生:为什么要用37℃的水浴?滴几滴HCL行不行?……来创设问题情境、验证假设,激发学生的求知欲。

3.2 通过对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的比较,形成问题情境:生物学中有许多概念和日常生活中的说法不尽相同,学生也较难弄清。如鲸为什么不是鱼?蝙蝠不是鸟!两栖动物的两栖的含义。通过这些概念和说法的并列提出,激发学生的好奇心,再引导他们去解决产生的问题。

3.3 引导学生走进开放的大课堂,关注生活中的事实和现象,去探求大自然的神奇。大自然是生物教学的大课堂。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,去了解他们许多未知的生物体结构和生理现象,去观察学校周围有环境污染和生态情况,激发学生的强烈困惑:为什么会这样?我们怎么办?并培养学生树立征服自然界的雄心壮志。

3.4 通过谚语、民俗、典故等设置问题情境:一些当地的谚语、民俗、典故学生耳熟能详,如“种瓜得瓜、种豆得豆”、“五九六九、沿河插柳”把这些生动、鲜活的来自群众的精粹引入课堂教学,实践证明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。在引导学生赞美劳动人民智慧的同时,探究“为什么会这样?”、“一定要这样吗?”,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。

教以科学的提问方法技巧,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质量保障。

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曾说:“智在问得巧,愚者问得笨”。在教学中发现,许多学生只会提一些简单的、思考层次较低的问题。还有的时候,学生对某种现象产生疑问,但却不能准确、清晰地将自己的疑问表达出来。所以,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。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。首先,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提问的种类。按照布鲁姆目标分类法,可以分为六个层次的提问,低层次思考的提问,包括知识提问、理解提问、运用提问,高层次思考的提问,包括分析提问、综合提问、评价提问。低层次思考的提问有利于知识的巩固,高层次思考的提问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。教师应鼓动学生多提出高层次思考的问题。另外,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 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提问加强对学生提问技巧的指导,帮助学生拓展思维,提高思维品质,帮助学生整理思绪,使头脑中的疑问变得具体、清晰,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一环。

把生物课堂教学伸向社会,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拓展和延伸。   

把生物课堂教学伸向社会,拓宽培养问题意识的渠道,应让学生走进社会、关心社会、亲身体验到生物世界的奇妙,认识到生物科学的用处,了解生物应用中的一些社会、生活问题。以活生生的、具体的事实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,激发学生思维、产生问题意识。例如:参观化肥厂的生产流程而想到如何改进它,面对“白色污染”及生活污水的危害如何去防治它,并要求他们运用自己的生物知识为当地的企业、政府出谋画策等等。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多种多样,但教师无论实施什么策略,都要着力改变“自己是权威”的传统观念,要鼓励学生提问,促进学生发挥想象力和“好奇心”,平等地与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,学生只有在教师不断的情感激励下,才能形成真正强烈的问题意识。

总之,教学的活动是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来完成的,问题教学更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,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放开双手,给学生更多的探索创新和自由思考的空间,允许并鼓励学生有异想天开的想法,告诉学生要敢于向权威、向标准提出质疑,发现一个好的问题就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。学生能经常在问题中学习,就会养成良好的主动性,就能沿着培养创新意识的方向发展。

脚注信息

招生热线:020-84686968 / 34683132

  Copyright  2004-2018 版权所有 广州市英东中学

地址:广州市南沙区港前大道南180号 粤ICP备11011937号


自定内容